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薛法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薛法根 尽管我们都知道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但我们仍然会陷入“教课文”的误区,且常常不知不觉。亦如《三个忠告》的寓言故事,国王明明知道这“三个忠告”,却偏偏会情不自禁地违背“三个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薛法根 “” 尽管我们都知道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但我们仍然会陷入教课文的误 “ 区,且常常不知不觉。亦如《三个忠告》的寓言故事,国王明明知道这三个忠 ”“”“”“” 告,却偏偏会情不自禁地违背三个忠告。由此可见,知道是一回事,而做到 “”“” 却是另一回事。千万不要以为知道了,就一定会做到了。 “” 对此,盛新凤老师有清醒的认识:把《三个忠告》这篇课文当作一个用件, “” 利用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并在训练中提升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王 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教材中的课文按照其功能,列出了四种 “”“ 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用件是这样界定的:在这种类型里,学生 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 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 ”“ 动。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而言,的确如此:检查预习,教学生字词;借助课文, 教学生说清故事情节、体会八哥的说话艺术、写出国王的羞愧心理、辩论八哥的 ” 是非形象;点明寓意的现实意义,给学生一个学语文的忠告。这些都是围绕课 “” 文的思想内容所展开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而不纠缠于学生已经懂了的故 “” 事内容或寓意上。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 “”“” 力的生长。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因为这篇《三 “”“”“” 个忠告》的课文仅仅是教语文的一个凭借,一个用件而已。这样的教学是源 于盛新凤老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和功能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