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2、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 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3、探究作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1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 比”手法, 2 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3 、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 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4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 “静” “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文采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借鉴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 .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 散神聚的 特点。 3 .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教学时数: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 文人大多 有一种悲秋情结。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他们喜欢秋的天高云淡,欣 赏秋独特的美。翻 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同学们学过哪些 有关秋天的诗句呢?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 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 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 《秋词》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 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 ( .... 有的悲秋,有的颂秋,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 番心境就 是一篇散文。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 进他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 (一)了解作者,积累常识 郁达夫年月日年月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 凤,浙江 (1896127-1945917 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 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 福州等地从事抗 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 秋》、《春风沉醉的 晚上》、《过去》、《迟桂花》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