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脓肿治疗心得
咽旁脓肿 咽旁脓肿是指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组织炎,继而发展形成脓肿。其起病急,症状重,临床以咽旁和颈侧疼痛,吞咽、张口或头部活动时加剧,以及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
咽旁脓肿 咽旁脓肿是指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组织炎,继而发展形成脓肿。 其起病急,症状重,临床以咽旁和颈侧疼痛,吞咽、张口或头部活动时加剧,以及全身 症状为主要表现。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链球菌等。咽旁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丰富,一旦感染,感染性坏死物质极 易扩散和吸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致死性全身脓毒败血症。源于咽喉、齿龈、中耳 等处的感染累及咽旁等处的颈深筋膜间隙时,感染可通过筋膜间隙的平面扩散,并因 呼吸、胸内负压及熏力的作用更易向下蔓延而累及纵隔,形成脓肿。本病好发于成 人,儿童及婴幼儿少见,是耳鼻咽喉科急危重症之一,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本病中医称为喉关痈或夹疽。本病主要是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症状特征而命名, 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为夹喉疽、颈痈、托腮痈、夹喉痈、颌下痈、兜腮痈、侧喉痈 等。有关其症状的记载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阳在泉,寒淫所盛,民 病嗌痛颌肿”。王肯堂称之为“夹疽”,正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颈部》 夹喉疽所云:“或问喉之两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夹疽”,又云:夹疽“溃内者难治,虚 火上升,痰壅,饮食不进者死”。《龙氏喉科秘书·口牙舌颈面腮门·托腮痈》中指 出其病位为“生于腮下”,病因为“饮食厚味,多饮醇酒,热毒所致”。其治疗方面, 《喉科心法·兜腮痈》中有述“初起寒热往来者,荆防败毒散加白芷、银花,次服真 人活命饮”。 清代之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尚浅,尤其是在治疗方面鲜有论述。目前,该病的 治疗仍是以西医药治疗为主。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其优 势和特点。 【病因病机】 一、中医 本病多因平素嗜食辛辣炙煿、醇酒及厚味,致胃腑郁热,加之外感风热邪毒,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