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命题:马珺 审查: 钱雅玲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青海省西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 命题:马珺审查:钱雅玲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 南征,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 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 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 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 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 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 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 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 的问题。“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 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清 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 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置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周必大《文忠 集》卷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 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成 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 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社会环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 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 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 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 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决非无端臆测。 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 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 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 以为忧,忧国而已。”(《渭南文集》卷30)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 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 之大。 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剑南 诗篇》卷4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 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 1

腾讯文库青海省西宁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