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农谚( )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翩( )然 农谚( )差( )异 孕( )育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è méi( )、西府hǎi táng( )、 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 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6.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 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 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 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 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 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7、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9、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