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韵学通论语言文化论文
浅谈《音韵学通论》_语言文化论文 【摘要】《音韵学通论》是胡安顺先生著,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汉语音韵学的教材。该书历时十年之久写成,内容系统、详尽。但是
_ 浅谈《音韵学通论》语言文化论文 【摘要】《音韵学通论》是胡安顺先生著,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一 本汉语音韵学的教材。该书历时十年之久写成,内容系统、详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 性,受到时代以及作者认识的局限性,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本文欲对《音韵学通 论》的优点以及不足以及方法论作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音韵学通论》;优点;不足;方法论 自古至今,研究音韵学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音韵学方面的著作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很 多的学者往往是关注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这难免会有失音韵学的系统性。而《音韵学通论》 则是以中古音为主,上推古音、下衍今音,将整个音韵学的知识用历时的轴线串联起来,并 用相当丰富的材料和充足的论据来介绍各时期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 懂,可以说是一部较为出彩的音韵学教材。 一、《音韵学通论》优点 音韵学历来被看作一门艰深的学问,其艰涩难懂的知识往往令现代的学者望而止步。胡 安顺历时十年之久,完成的《音韵学通论》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音韵学的知识,并且将艰涩难 懂的知识具体化、明晰化。该书有非常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1 、内容详略得当,系统深入 在编排体例上,全书共分为正论四编、附论四篇。正编系统的介绍了传统音韵学的基本 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概况并对重点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例如第一编全面介绍了什么 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作用以及用音韵学的知识来分析古代汉语的声韵。第二编探求中 古音的方法运用了传统音韵学上的反切联系法,并对中古声类、韵类的研究状况做了分析说 明。第四编在研究上古音时分了四个专题分别对上古的声母、韵部、声调以及阴阳对转问题 “”“ 做了详尽的分析论述。附论四篇依次是古入声字辨识三法、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方法 ”“”“” 说略、反切概说、长入说质疑。正论四编以第二编中古音为主,上推古音,下衍今音, 内容详略得当,系统深入。 2 、资料丰富、朴实易懂 该书运用到的资料相当的丰富,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音韵学上的重要古籍都列举了大 量的资料实例并附有图表使艰涩难懂的古韵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研究上古韵部,分别列举了 不同时代重要的音韵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等人的分部情况,分部的依据以及分部研究 的优缺点,资料详尽。并将重要的音韵学家的分部情况以及不同学者分韵部不同之处用图表 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资料丰富,而且让现代的学者能对古韵分部有清晰的认识。 3 、理论有据、论证充分 古代的语言已经在现代的语言系统中发生演变甚至消失,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古音少之又 少。在研究古代语言时,由于各家使用的研究方法、材料的不同或各家学者主观认识的不同, 同一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该书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是先将各家的观点列出来, 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有详备的论述以支持论据。例如对于上古声调,各家的说法不一。顾 “”“”“” 炎武主张四声一贯说、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王力先生的古无去声说等等。胡安顺 先生运用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诗经》的用韵,证明《诗经》中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独用的韵段 50 远远超过互押的韵段;谐声材料也证明平上去入四声同类相谐组超过总谐声组的%,这 个比例不及《诗经》同调相押与异调互押的比例大,但也足可说明同调相押是《说文》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