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纲领,本文从理论上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以人为本思想作一理论比较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纲领,本文从理论上把科学发展 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以人为本思想作一理论比较分析, 以阐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伟大历史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 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 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1) 这是党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第一次把人的发展放到 了与经济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是当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这个“人”是人民 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 这个目的的手段。 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封建社会重民思想的扬弃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的一个概念,民本思想在中国 可谓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殷周时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中国古 代的《尚书》,其要旨是主张实行“爱民之政”。唐朝李世民说过“民如水,君如舟,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曾劝说君王不要轻信左右谗言,要 倾听民众的心声,注重调查研究,孟子的这种注重“民意”其实是对“民贵”思想的具体引用和运 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明智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这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可 以说,这种重民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燃起了一盏璀璨的夜明珠。但历史证明,这种重民思想也有着 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重民”思想其着眼点是为了维护已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也 就是说为了维护统治者的长久统治,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真正成为“保民”的政 权,更不可能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2)的统治者,在这一点上老百姓永远是被统治的对象和 工具。 “以人为本”从词源上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 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3)的治国原则。在这里“人”不过是那些受统治的奴隶, 其实奴隶主统治者是不会把他们当人看待的,不过在管仲看来,统治者要成就霸王之业,须得对奴 隶发点慈善心罢了。因为奴隶顺从了,国家也固然稳固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称王称霸是根本目 的,管仲所谓的“以人为本”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渊源,后来这种思想演化为民本 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人人平等。也就是说不管是 “官”还是“民”,大家都是平等的,因而这种“以人为本”它包含的人民的范围更宽广,即所有 1

腾讯文库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