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惠州
莈 苏东坡在惠州肇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他是在 59 岁高龄时被
苏东坡在惠州 莈 肇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 肁 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他是 59 在岁高龄时被贬到惠州来的。 一代文豪贬惠州 一、 蒁 ,实行变法,其中也包括苏 1069 宋神宗熙宁二年(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肆 轼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但,要比苏轼的激进得多、丰富得多。按理,苏轼是应该拥护变法 的。但,由于王安石思想激进,而苏轼思想稳健且偏于保守,故产生了矛盾。苏轼认为,新 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 (《上皇帝书》 ),不利于国家。还认为“法相因则事易 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故苏轼是主张渐变的。 况且苏轼长期生活 在下层, 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 对广大农民的疾苦也比较了解, 所以他只看到变法中的毛病和 不足,因而和保守派站在一起,反对新法。但,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变法大张旗鼓地进行 着。于是,他不得不要求外任,离开了朝廷。 1 0 9 4 年 ) , 新 党 再 起 , 章 惇 一 伙 对 “ 元 祐 党 人 ” 进 行 疯 狂 的 报 复 、 宋哲宗绍圣元年( 膇 迫害。苏轼又首当其冲,在被迫害之列。御史赵挺之、来之邵等人又重演“乌台诗案” ,弹劾苏轼 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 。于是,苏轼在定州任上便落端明、翰林两学士,落职贬知 英州(今广东英德) 。 苏东坡是哲宗皇帝的老师。起初,他对哲宗还是抱有幻想的。当年仁宗在世时,初读 蒂 轼、辙制策,退而喜曰: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而神宗更爱苏轼之文,宫中读之,进 膳忘食,称之为天下奇才。可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哲宗皇帝根本不讲情面,也不顾及先 帝们对苏轼的褒奖, 不顾及苏轼是否是个人才。 一年前, 他首先准苏轼辞去礼部尚书而出知定 州,东坡临行前要求向皇帝“陛辞” ,也不获准。种种迹象表明,苏东坡是不容于朝的。 但是,东坡还是逆流而上,上书皇帝,劝他不要听信新党的胡言乱语:“臣恐急进好利之臣 辄劝陛下轻有改变, 故辄进此说,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 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 )。 按照宋代的政治制度,谪官接到诰命之后,必须立即离任,不须交代,不得逗留。苏轼 罿 在绍圣元年闰四月三日接到诰命,便立即前往贬所。 当他还在赴英州的途中, 腿 政 敌 章 惇 、 蔡 京 、 来 之 邵 等 人 又 不 断 地 在 皇 帝 面 前 攻 击 苏 轼 , 说苏轼罪大恶极,贬谪英州仍不足以惩罚。于是,哲宗皇帝又两次对东坡加重处分,把苏轼 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惠 州 安 置 , 不 得 签 署 公 事 。 这 时 的 苏 轼 , 就 是 一 个 地 地 道 道 的 囚 犯 了 。 在古代,岭南广东是比较落后的,人们称之为蛮瘼之地,加上气候炎热,疾病较多, 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