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预读: 摘要:高血压是脑卒中、肾及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每5名成年人中就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 :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预读摘要:高血压是脑卒中、肾及血管性疾病的 ,,2,5 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亿每名成年人中 1[1-2]., 就有人患高血压西医诊断为中重度高血压的患者多需终身服用降压药物但是由于个 ,, 体特异性等因素部分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显著而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甚至大于其对 .,EH[5], 病情控制的正面效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逐渐成为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EH 因此寻找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非药物中医辅助治疗方法可为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 .,EH, 促进作用根据中医护理理论本院将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的辅助治疗 ,.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20131~660EH, 一般资料选取年月到该院就诊的例肝阳上亢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 .6030.14,16 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将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例对照组中男例女例;平 55.60±9.097.30±3.20.15,15 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观察组中男例女例;平均年龄 58.16±6.387.73±3.75., ()岁;平均病程()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1.22010. 诊断标准西医入选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中医诊断依据参照郑筱 ,EH. 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辩证属肝阳上亢型 1.1.3:2EH.: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级且属于肝阳上亢型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并发症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 . 者;智力或思维异常无法配合者;对本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EH,,5mg,,80mg, 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每天服用氨氯地平每次缬沙坦每次 ,41.. 在心血管科医生指导下服用周为个疗程所有降压药均来自本院药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20g,, 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如下将吴茱萸研磨成粉末状以白醋为调和剂做成糊状用 ,,,1,8h,41. 纱布盖住胶布固定敷在双侧涌泉穴上每晚睡前敷次每次周为个疗程 1.2.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治疗高血压的相关 .:,10mmHg1mmHg=0.133kPa, 标准判断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舒张压下降()以上体征 .:,10mmHg, 和症状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好转舒张压下降约但已达到正常 ,30mmHg.:, 范围收缩压下降以上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100%. 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3SPSS18.0,x±s,t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计 ,χ2,Р0.05. 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检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9,8,3,90.00%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为;对 12,11,7,76.67% 照组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 ,P<0.05.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t=10.7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 15.79410.44211.791,P=0.00010.00010.00010.0001,, 、、、、、)且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 t=8.987,P=0.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 t=0.459,P=0.628.1. 学意义()见表 3 讨论 ,EH“”“”.,EH87.23%, 祖国医学认为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据文献报道肝阳上亢证比例约占 [8].,,, 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证型本研究中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脾、胃、肾经其功能以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