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茅、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1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
1 、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茅、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1 3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二| 4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茅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 黄苓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苴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 = 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 、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 亦可。 9 、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 、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啰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 、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 、《金匮》谓太阳中喝,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 主之。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 、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 、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 、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瘴疟,五汁饮主之。 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 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4 、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25 、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26 、阳明温病,汗多澹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27 、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澹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28 、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獭厥,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 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29 、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30 、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啰者下之。连声啰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