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 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广播和 电视。      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要继续改革? 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对这些问题,业内外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下面,笔者想就中国电 影的现状(包括舆论现状)、前景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改革中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两种聚焦      不管是业界还是业外,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电影正在回到社 会文化舆论的话题中心。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 “” 平面媒体,不再只是在副刊中间隔性地为电影提供学术性的影评篇幅,而是 开始高密度地刊登电影的投拍消息、明星花絮、导演行踪;而在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中, 对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物的报道也愈来愈占据文化娱乐栏目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关于电影 创作整体动向和导演个人艺术行为的议论分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从事娱乐报道的媒 体记者,而少数专家学者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之中已然不复往日的荣耀。的确,从总体而言, 电影在经历了一度的边缘化之后,正在重新位移到人们谈论的焦点区域。      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是,在引起社会舆论热情关注的同时,电影界也正在遭遇出于 种种目的的责难。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责难似乎集中在了这样一个话题:每年拍摄的这 “ 么多国产片为什么不能经常在电影院看到?有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甚至用迷失 ”“”“” 、消失、失踪这样的富于文学性的字眼,作为文章的 “ 关键词;而有的报纸则更是赫然以《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银幕废 ” “” 电,千部国产片有影无踪》作为文章的标题。于是问题就变得严重 “” 起来:与若干年前相比,电影是否真的开始迈向繁荣了?改革到底是好得很 “ ” 还是糟得很?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二、历史中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做一点简单的回顾和对比。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 1993 于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 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打破,地域性垄断 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 影体制的整体创新,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纪整个 902001—— 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其负面效应甚至延续到了年 2016 这一年,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来部毫米胶片电视电影计算在内,全国的故事片 8810 产量总共才部。与影片产量减少相伴而行的是: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近亿的速度下降 1979 293 (而年我国电影观众的人次曾经达到过亿),专业电影院在渐离主营业务的同时 数量也不断减少,一贯享受拍片特许权的电影制片厂度日艰难。至此,长期被作为文化事业 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 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 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腾讯文库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