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登高一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登高》课题:《登高》(一)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3、赏析情景交融、
《登高》 课题:《登高》(一)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3、赏析情景交 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3、赏析情景 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部分 学生笔记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 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 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755,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 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 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 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 《杜工部集》。 二、背景介绍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此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4,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当时杜甫 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 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 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