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

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六朝时期的顾恺之便是这种描法的代表人物。陆探微承其衣钵。张僧繇在高古游丝描的基础上,创“疏体”一派。“疏体”仍属于

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 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六朝时期的顾恺之便是这种 描法的代表人物。陆探微承其衣钵。张僧繇在高古游丝描的基础上,创“疏体”一 派。“疏体”仍属于高古游丝描的范畴。唐代梁令瓒临摹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 神形图》卷(图一为作品局部)是唯一能够反映张僧繇绘画风格的作品。周昉、张萱 等人作画也遵循高古游丝描法,但用线比高古游丝描更粗率。此描法称为琴弦描。 至盛唐,吴道子一改其法,创造了兰叶描。相传,他借舞剑助兴,挥毫泼墨,才创 造此描法。由此可以想象,兰叶描用线必然不像高古游丝描那样严谨,而是更富有 写意性。吴道子的真迹已失传,宋摹本《送子天王图》(图二为作品局部)被徐邦达 认为是最具有吴道子用笔神韵的作品。至宋代,高古游丝描依然为很多画家所推 崇。他们还反复临摹顾恺之、张僧繇等人的高古游丝描名作,包括宋徽宗,对周昉 的作品也临摹得入木三分。宋徽宗画作中的用线及其“瘦金书”颇得周昉用线精 髓。还有李公 麟,学顾恺之、吴道子,用线兼有吴道子兰叶描的洒脱与顾恺之高古游丝描的 严谨。至宋代,人物画的线描法大局已定,后世的线描法大多由此变化而来。可以 说,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孕育了人物画用线之花蕾,吴道子的兰叶描则生发出了人 物画用线之锦簇。 大多数人认为高古游丝描的线条以细、匀取胜,其实不然。若仔细观看或用放 大镜研究古代用此描法绘制的画作,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大有文章,由此也可以感受 到中国画用线艺术的雏形与精髓。高古游丝描的别名为春蚕吐丝描,可谓十分贴 切。此描法就像春蚕吐出的丝,似在飞舞、游动,且细、挺、劲。张彦远评价它 “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 也”。中国画用线讲究力度,这也许与高古游丝描有很大的渊源。高古游丝描细看

腾讯文库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