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境”向读者娓娓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这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中严肃的逻辑论证、枯燥的概念与 “ 难懂的专业术语,宗白华先生的文笔细腻而优美,引用和列举了大量的古诗和哲言,把意 ” 境向读者娓娓道来。这篇文章并非仅如题目所言,只叙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过程,还 提到了很多与意境相关的方面。下面我就个人特别有感悟的一些文中片段来展开我的读后感 想。 “” 宗白华先生引用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开始阐述他对意境理解。他认为,意境是 “ 造化和心源的合一,是客观自然景象和主观情思的交融。意境为艺术家独创,是从他最深 ‘’‘’ 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台照 ” 相机的摄影。文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艺术意境与客观呈现两者的区别。画家是具有审美感兴 能力的人,能在审美感兴的基础上把情景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即使画家尽力地 去客观如实的描绘眼前之景,也不能完全避免作品中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如胸中之竹非眼 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而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是几乎丝毫不差地记录着我们看到 的真实世界的,是我们眼前世界的定格,在最大限度上真实的呈现出现实场景的原初面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我们不可以说照片中 没有蕴含摄影者的感情,但与如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相比较而言,不可否认的是照片表现 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会更为淡一些。中国山水画等艺术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创作者的 心绪、情感,其中的一笔一画,一点一线都带有着创作者主观情思色彩的艺术意境,这给予 了欣赏者以无尽想象和意会的空间,使得其与完全客观机械反映现实的摄影区别了来开。 宗白华先生还认为,中国的美学,无论是绘画,还是诗词书法,都是十分注重意境的, “” 强调意境的深远空灵和天人合一,这多多少少都带了些禅意。此外,他还认为,道与艺 “”“” 术意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这让我想到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以及道 “”—— 思想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老子首先提出的道世界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 “”“” 着,无形而不可感的。受老子思想影响,庄子发展了道的学说,并把道引入了艺术的 “” 领域。庄子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创作者的主观精神能达到了一种与道合一的状态, 那么他所创作的作品就能达到犹如天然生成般巧夺天工的境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梓 庆削木为鐻等典故都很好的阐述他的这一思想。宗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也引用 “” 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仔细想想,意境与道的确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意境也是无形 无状之物,不可为感官所直接把握,就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样:意境是超越具体的、有限 “ 的实体、事件、场景的,是追求着时空的无限,是不为时间空间所束缚的,即所谓胸罗宇 ” 宙,思接千古,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意蕴就 “” 是带有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因而,意境就犹如道一般,是不可言语、不可 “”“”“” 明察的。另外,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生于道是由虚化实的过程,道通过阴阳的 “” 结合作用而衍生万物并蕴含于万物本性之中,而艺术作品经过创作者因心造境,以手运心 的虚境而诞生,意境通过客观实体与人心灵情思的凝结而蕴含于美妙的艺术作品中,在这点 “” “” 上,道和意境是有着相似之处的。由此看来,中国美学中的意境是与老庄之道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