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会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培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 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会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 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行为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 具备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谈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知识与趣味同等重要。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并且适合于学生 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 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 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 素质,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应适当合理的安排一些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练 习,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加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 体育锻炼习惯。 (2)教学与活动密不可分。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小学生的一种 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有利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 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 喜悦。事实证明,通过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 调动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3)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 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要否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 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 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 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 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 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和习惯。 (4)加强师生情感联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 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 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 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