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登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登高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登高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 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 点。 3.加强背诵指导。 一课时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 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 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 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 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 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 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 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