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

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 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 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 知识是否由“真、信念和确证”这三个要素所构成,这不论对于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的,

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 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 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对我国哲 学发展前景思索 知识是否由“真、信念和确证”这三个要素所构成,这不论对于西方 还是东方都是一样的,此外,什么是因果性,它是习惯性联想的产物,还是属于先 天性的、用以综合感觉质料的范畴,这一类解释的价值,其差别只是在于何种解 释更为合理、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而不在于它们究竟出于哪一国家的哲学,不在 于它们是否具有民族的特色。抱有从“特色”的角度来发展中国哲学想法的人, 容易引证的一个理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此命题里,“民族的” 意味着特殊的,“世界的”意味着普遍的。上述说法的含义是,特殊中自然就有 普遍,展现出特殊性自然就具有普遍性。这样的说法从特殊与普遍的联系上来强 调由特殊性入手,并把握特殊性的意义。不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 说法,本来讲的是有关民族艺术的问题,尤其是弘扬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 同一种艺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同样是声乐,可以有不同的唱法: “美声的”、“通俗的”、“民族的”,等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发声与演唱方 法,来求得共同的悦耳的声乐美感,体现的是共同的本质。不过,“民族的”就一 定会是“世界的”这一命题在艺术领域本身就遭到了质疑。赵本山的“二人 转”很够“民族的”吧,可是到美国表演却不受欢迎。可见上述命题是否能够成 立,本身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就某一艺术作品而言,如果没有能够为其他 民族所能接受的表现形式,则也成不了“世界的”。进一步说,艺术表演追求的 特殊性与哲学的研究并不是一回事。艺术追求某种新鲜感,由此可以愉悦人们的 感官,从而获得人们的喜爱。但哲学学说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取悦感官的方式来获 得的,从根本上说,它是通过其思想的意义来获得接受。虽然哲学学说可以通过 不同的论述方式来传达,如庄子的散文诗般的叙事方式、康德的先验论证方式、 维特根斯坦式的格言般的论述方式等。然而,判定某种哲学的价值性如何,根本 上并不在于它们的表现方式,而是在于它们所阐述的思想内容。而这类思想内容 的价值,如我们上面所论证的,取决于它们在解释上的普遍性程度。 上述有关哲学研究的途径的分歧,在早先一些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那 里也出现过。这里我们举冯友兰、陈荣捷和牟宗三作为三种类型主张的代表。

腾讯文库对我国哲学发展前景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