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山歌报告

还记得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我在电视里看到这条消息,激动万分,不仅是因为我对音乐的热爱,更是因为我对祖国特色音乐能唱到世界而自豪。我想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

还记得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 候,我在电视里看到这条消息,激动万分,不仅是因为我 对音乐的热爱,更是因为我对祖国特色音乐能唱到世界 而自豪。我想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 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 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 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在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 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 己的民歌。所以系里举办这次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了解 中国非物质遗憾《新华山歌》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民 歌的魅力,民族的音乐也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 听了讲座,我对新化山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总的概括在:新化是传统的 山歌之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化山歌已发展到繁盛阶段。1956年新化举办 梅山千人山歌大联唱,规模宏大,观众近万人,轰动城郊四乡。1957年著名山歌手伍 喜珍进京参加全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荣获一 等奖。她把新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中央 领导多次聆听她演唱山歌。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山歌,握着伍喜珍的手高兴地说:泥 巴里长出的歌,蛮脆蛮甜呢。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媒体文化的冲击,口传心授 的新化山歌面临失传的危机,老一代民间歌手相继去世,青年歌手后继乏人,面临断 代的窘境。 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新化山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 护,2005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一套较 为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和五年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深入全 县乡村进行拉网式的普查,搜集整理山歌千余首、谱例10个,并编成乡土教材,在一

腾讯文库新化山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