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嵇康《养生论》

读嵇康《养生论》嵇康,字叔叶,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玄学家,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并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嵇喜在《嵇康传》中说:“康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以为‘神仙禀

读嵇康《养生论》 嵇康,字叔叶,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玄学家,他崇尚老庄,讲求养 “ 生服食之道,并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嵇喜在《嵇康传》中说:康性好服 ‘ 食,常采御上药,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若安期、 ’” 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得也著养生篇。这句话体现了《养生论》的主旨。 “”“ 文章第一段先是列出了世间流行的两种养生观点: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或云上 ” 寿百二十,即有人认为神仙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有人却说高寿只能到一百二十岁。接着又 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失于实情,并引出下文对自己观点的阐述。 “ 嵇康是肯定神仙的存在的,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 ” 必有矣,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见神仙,然而书籍有记载,从前的历史也有传录,把它们放 “ 一起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神仙是存在的。在他看来,神仙是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 ”“” 所能致也,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但只要调养得当,延长寿命却是可以的,即养生 “” 能达到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的效果。所以养生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然而养生并不是指单纯地延长寿命,还包括对德行的培养。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两 “” 个方面,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依靠精神撑持,精神需要形体予以寄托,形神是 “ 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但养生重在养神,正如文章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精神对于形体,就像君主对于国家, “ 内里精神不安,外表就很颓废,就好像昏君在上,国家就乱了。所以要修性以保神,安心 ” 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修养性情来来保养精神、 “ 安定心灵来保全身体;不让爱和恨停留在感情之中,不让忧和喜占据着思想,又呼吸吐纳, ”“” 服食养生,从而达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境界。 文章第四段列举了多个例子,从正面论证服食外物对于养生的作用。先是以种田作类比, “ 夫种田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种田一也, ” 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种田的亩数相同,耕作方法不同,收成就相差很大。至于 “” 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是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都知道的。嵇康认 “” 为: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就是说凡是所吃的东西,都会影响身体,没 “”“ 有不造成相应效果的。他援引《神农本草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的说法,并说明性 ” 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文章第五段又列举了世人不善养生的种种表现: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 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 乐殃其平粹。世人只看到五谷可以养生,沉溺于音乐和女色,眼睛被各种颜色所迷,耳朵里 听到的是淫声。各种滋味煎熬着他的腑脏,各种美酒烧煮着他的胃肠,各种芳香腐蚀者他的 骨髓,喜怒无常阻挡了他的正气,千思百虑消磨了他的精神,哀乐打破了内心的平静宁和。 “ 结果就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以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 ” 闷若无端,意思就是对身体缺少调理,无视微小的变化,微小的变化积累多了造成衰弱, 因衰弱生出白发,白发多了就变成衰老,衰老下去就死亡了。这是不善养生的人走向死亡的 “ 过程,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养生要防微杜渐。嵇康也说:害成于微,而救 ” 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大害开始于微小,微小的时候不注意而到显著时才救治,所以才 会有徒劳无功的救治。 “ 第六段说明了大多数人养生失败的根本原因:一类人是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己见, ”“ 谓之不然,他们听过养生的事情,偏偏用自己所见的加以断定说不是那么回事;其次狐 ”“ 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这类人根本不知道养生的做法;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 ” 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这类人自己服养生之药,周年半载辛苦却没有效果,于

腾讯文库读嵇康《养生论》
腾讯文库腾讯文库
search
课件
教案
试卷
日记
论文
读后感
中考
高考
考研
雅思
托福
行测
申论
面试攻略
AI
大数据
新媒体
登记表
合同
协议
委托
美食
司法考试
求职招聘
工作汇报
入职培训
实习报告
思想汇报
调研报告
旅游攻略
读书笔记
立享超值文库资源包
我的资料库

file读嵇康《养生论》付费本文由万文网提供

编辑文档编辑文档
读嵇康《养生论》嵇康,字叔叶,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玄学家,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并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嵇喜在《嵇康传》中说:康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若安期、’”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得也著养生篇。这句话体现了《养生论》的主旨。“”“文章第一段先是列出了世间流行的两种养生观点: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或云上寿百二十,即有人认为神仙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有人却说高寿只能到一百二十岁。接着又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失于实情,并引出下文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嵇康是肯定神仙的存在的,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必有矣,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见神仙,然而书籍有记载,从前的历史也有传录,把它们放一起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神仙是存在的。在他看来,神仙是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但只要调养得当,延长寿命却是可以的,即养生“”能达到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的效果。所以养生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然而养生并不是指单纯地延长寿命,还包括对德行的培养。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依靠精神撑持,精神需要形体予以寄托,形神是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但养生重在养神,正如文章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精神对于形体,就像君主对于国家,内里精神不安,外表就很颓废,就好像昏君在上,国家就乱了。所以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修养性情来来保养精神、安定心灵来保全身体;不让爱和恨停留在感情之中,不让忧和喜占据着思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从而达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境界。文章第四段列举了多个例子,从正面论证服食外物对于养生的作用。先是以种田作类比,夫种田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种田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种田的亩数相同,耕作方法不同,收成就相差很大。至于“”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是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都知道的。嵇康认“”为: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就是说凡是所吃的东西,都会影响身体,没“”“有不造成相应效果的。他援引《神农本草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的说法,并说明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文章第五段又列举了世人不善养生的种种表现: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世人只看到五谷可以养生,沉溺于音乐和女色,眼睛被各种颜色所迷,耳朵里听到的是淫声。各种滋味煎熬着他的腑脏,各种美酒烧煮着他的胃肠,各种芳香腐蚀者他的骨髓,喜怒无常阻挡了他的正气,千思百虑消磨了他的精神,哀乐打破了内心的平静宁和。结果就是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以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意思就是对身体缺少调理,无视微小的变化,微小的变化积累多了造成衰弱,因衰弱生出白发,白发多了就变成衰老,衰老下去就死亡了。这是不善养生的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养生要防微杜渐。嵇康也说: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大害开始于微小,微小的时候不注意而到显著时才救治,所以才会有徒劳无功的救治。第六段说明了大多数人养生失败的根本原因:一类人是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己见,”“谓之不然,他们听过养生的事情,偏偏用自己所见的加以断定说不是那么回事;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这类人根本不知道养生的做法;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这类人自己服养生之药,周年半载辛苦却没有效果,于
“”是热望厌倦懈怠,就中途而废了;也有人抑情忍欲,割弃荣愿,他们克制感情和欲望,舍弃荣誉愿望,但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诱人的嗜好常出现在面前,所希望的却在数十年之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失败。所以那些想要养生的,万无一能成也,一万个人当中没有一个获得成功的。养生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还要长久的坚持。“”最后一段具体论述了善养生者的养生之法。首先要清虚静态,少私寡欲,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心里坦然没有忧虑,遵循着道,恬淡平和一天天增长,于是同天理融为一体。然后还要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即嗅着灵芝的芬芳,饮甘美的泉水,晒灿烂的“”朝阳,弹动听的五弦琴,像这样长久下去,就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在嵇康看来,世人之所以短寿而亡,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声色欲望、思虑操劳不断地损失肌体,从而一步步走向衰弱从而死亡。他在《答难养生论》中写道: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虚精散,此五难也。这五难不去,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虽然心里向往着长生不老,嘴中诵读着至理名言,吃“”“珍贵的药物,呼吸阴阳之气,还是会早年死去,若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这和《养生论》中的观点是一样的:养生的关键在于修性、安心,保持平和的心境,“”没有忧患,没有私欲,学会知足,要知道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忘记了欢乐才会足够快乐,遗忘了生命身体才会真正保存。“”东汉后期,两次党锢之祸使儒学走向衰微,到魏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士人们从老庄哲学中寻求精神寄托,嵇康也不例外。他的《养生论》,有对当时人们养生方法的总结,也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养生思想,提出了一套正确“”的养生方法,对后世的养生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关注养生也是那个时代人的觉醒的体现。从《养生论》可以看出嵇康确是一个善于养生之人,他也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己“”·的理论。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新语德行一六》)但他狂放任性,轻时傲世,菲薄汤武孔周,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鄙视权贵,数次得罪显赫的钟会,被记恨在心;又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对司马昭的拉拢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最终为钟会谗害,被司马昭所杀。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中写道: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养生的人应该考虑避免祸患,先要保住身家性命。有了这个生命,然后才得以保养它,不要白费心思去保养不存在的生命。并以嵇康养生之事为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查看剩余全文
复制全文
复制全文
全屏阅读
全屏阅读
下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