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

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 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 《孟子?尽心下》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一

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 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 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 《孟子?尽心下》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 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一段话,“有诸己之谓信”以下五句,皆明白 易解。而首句“可欲之谓善”,则众说纷纭,难有的解。从上下文来看,这“可欲 之谓善”一句,实是理解上引《孟子》整个一段话义理之关键所在。弄明白“可欲 之谓善”这一命题的思想内涵,不仅对理解《孟子》这整个一段话有重要意义,同 时,它也关涉到我们对孟子乃至儒学“善”的观念及其性命思想的理解,有必要对 它作一番解析。一孟子以“可欲”来规定“善”。什么是“可欲”,我们先来看看 一般流行的解释。赵歧注云: 己之可欲,乃使人欲之,是为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之于己,乃谓 人有之,是为信人。 此以“忠恕之道”解“可欲之谓 善”之义。又朱子《孟子集注》云: ‎‎ 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 谓善人矣。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 赵注 和朱注,基本上代表了一般对孟子“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的看法。今人解孟子, 亦多不外此。赵注以“忠恕”解“可欲之谓善”。朱注所谓“其善者必可欲,其 ‎‎ 恶者必可恶”,则完全是一种形式的说法,并未对“可欲”之善的内容作出任 何实质性的说明。如单论“可欲之谓善”一句,赵注、朱注所论,都不可说有什么 错误。但我们须注意的是,孟子这一段话,是具有内在因果关联性的一串判断语 ‎‎ 句;而自“有诸己之谓信”以下五个判断,实皆以“可欲之谓善”的内容为根

腾讯文库论“可欲之谓善”国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