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孙晓玲 夏衍的《包身工》,是作者于1935年用几个月的时间深入上海日本纱厂调查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之后写成的。1936年发表在由沈起予主编的左联刊物《光明》杂志创刊号上。文章

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孙晓玲 夏衍的《包身工》,是作者于1935年用几个月的 时间深入上海日本纱厂调查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之后写成 的。1936年发表在由沈起予主编的左联刊物《光明》杂志 创刊号上。文章旨在通过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描述,控诉日 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 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 迎来黎明的曙光。 作品采用了以一天时间顺序为纵纲,再穿插横向材料的方 法,巧妙缜密地安排了素材。“清晨四点一刻”―“四点半 之后”―“五点钟”―“十二小时工作”,在这反映包身工 一天生活的时间中,容纳了远远超过一天时空界限的材料:包 身工的被骗签约,“芦柴棒”的几次惨遭迫害,对包身工剩余 价值的估量,车间里令人难熬的噪音刺激、令人窒息的尘埃 威胁、令人恐怖的湿气压迫,以及她们天天遭到的踢、打、 掷、骂,全都织进了一天生活的经纬中,附着在二十四小时的 网络上。这样既使作品显得紧凑集中,而又能运用大量典型 事例,引导读者感同深受地认识了包身工这种触目惊心的剥 削形式――这种存在于二十世纪现代化工业中的野蛮的奴 隶制度。 作为报告文学,《包身工》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露

腾讯文库浅析《包身工》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