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他出生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这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 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 ( 《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他出生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这正是明清 之交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明朝末年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剥削导致了广大人 民群众贫困潦倒,逼迫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明政权的统治,但由于农民起义自身 的局限性和明朝汉奸与清兵的南下,遭到了悲惨的失败!作者以史为依据,通过 大量的收集资料,并接自己南下亲自感受当时的历史风貌,三易其稿创作了《桃 花扇》。 《桃花扇》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瑰宝,它和洪昇的《长生殿》并成为清代“戏 曲双壁”。作者以凄婉的笔调来宣泄自己的胸怀,在《先声》中,通过副末老赞 [1] 礼之口道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2] “桃花扇底送南朝”,在整的文本之中,先进力量和权奸力量进行斗争的 主线贯穿全局。以李香君为代表的底层人民,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忠义之臣,以侯 方域为代表的复社文人与阮大铖为代表阉党余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李香君 在《却奁》、《守楼》、《骂筵》中表现出来的正义凛然、对马士英、阮大铖自行 的尽情披露、一一控诉、掷地有声的言辞,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全歼力量的痛恨和 斗争,表现了光辉的爱国思想。 《桃花扇》一直受到人们热切的关注。二十世纪出,王国维先生曾称赞过元 杂剧,但他认为却比不上《桃花扇》。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词 [3] 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王国维 先生对孔尚任在人物刻画上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却在结合文学思潮方面给出了这样的说法,“《桃花扇》与种族之戚,不 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体制之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读 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由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 [4] 的确,作者在《孤吟》中,假借老赞礼之口说:“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 [5] 遮盖两三分。”暗示他在线这篇剧是的显示无奈之感,他还特地在《先声》中 1

腾讯文库《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