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就业率成为了高校评价质量、维护声誉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模式存在着一系
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模式存在的主 要问题及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就业率成为了高校 评价质量、维护声誉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 计主体的模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数据真实性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学校上报的就业信息,这就导 致了数据真实性问题。一些高校会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就业信息的假象, 提高就业率。例如,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在校内科研机构实习,打上就业 签约的标签;或者将部分自主创业的学生算作就业率,但实际上他们的 创业项目并没有取得市场的成功。 二、就业岗位质量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并不涉及就业质量的问题。有的毕业生可 能会选择低薪、低技能的工作,这些工作难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 生价值,受制于职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都没有反映在毕业生就业率 的统计中,导致就业率的真实含义被掩盖。 三、数据处理方法问题 当前高校常用的毕业生就业率计算方法是:分子为已经就业的人 数,分母为总毕业生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可能会通过增加就业 的毕业生人数减少未知就业原因的毕业生人数,结果导致数据的不真实 性。此外,对于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间的长短,高校也没有进行区 分,无法对就业率的真实含义进行以一定划分。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管理。学校应当通过建立办学经验分享和 优秀学生就业模式力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高校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