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之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的综合治理技术WORD版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的综合治理技术 1引言 岩溶陷落柱是埋藏在煤系地层下部的巨厚可深岩体,在地下 水溶蚀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岩溶空洞。空洞顶部岩层,当其失去对上覆岩体支撑能 力时,上覆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垮落,充填于溶蚀空间中,因其剖面形态似一柱 体,故称岩溶陷落柱。我国岩溶陷落柱多发育于北方石炭二叠系煤田,在山西、河 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20多个煤田中,已发现陷落柱45处,总数 已接近3000个,特别是山西、河北较多,尤其以汾西两岸、太行山两侧煤田为多, 如西山矿区已发现陷落柱1300多个,密度可达到70个/km2。岩溶陷落柱的这种特 殊地质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煤层,减少可采储量,巷道的掘进和煤层的开采,而 且是特殊的异水通道,是很难防治的充水因素。我国开滦、焦作、皖北、徐州、邢 台等矿区都发生过特大陷落柱突水淹井事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其中开滦范各庄矿突水淹井事故是世界采矿史上最大的一次淹井事故。尽管陷落柱 突水淹井事故难以有效预防,但突水后可以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将复矿的时间大大缩 短,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本文重点探讨我国陷落柱突水淹井的综合治理技 术。 2导水陷落柱的基本特征 陷落柱的导水性可分为3种类型;强充水型、 边缘充水型、弱充水型。从已发现的陷落柱来看,绝大多数的陷落柱是弱充水型, 陷落柱内充填物压实紧密,风化程度极强,边缘裂隙水已被疏降,煤矿在回采过程 中,没有水或少量滴水;边缘充水型的陷落柱内充填物压实紧密,风化程度较强, 柱内水力联系不好,只是陷落柱边缘发育的次生裂隙充水,对奥灰水的导通性不好, 采掘工程揭露时一般以淋、滴水为主,涌水量不大;强充水型陷落柱内充填物未被 压实,柱内水力联系良好,直接导通奥灰高压水,沟通了煤系地层各含水层,采掘 工程一旦揭露就发生突水,水量大而稳定,对矿井造成灾难性的淹井事故,防排水 设施很难起作用,建国后我国已发生多起陷落柱突水淹井事故,详见表1。 表1 陷落柱突水淹井一览 3综合治理技术 3.1巷道截流技术 打钻命中巷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