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 (I)
xx-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 (I)时间: 150分钟 总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
xx-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 (I) 时间: 150分钟 总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 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作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凃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 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 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 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 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 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 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 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 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 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 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 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 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 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 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 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 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 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⑤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 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 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 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 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 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 ⑥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 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