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
重点内容;P25-35P70-95P113-123P128-136P168-178P193-208P221-267P270-282 P286-295P297-298P308-318P408-415 名词解释 1 .环境卫生学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 二次污染物: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光 化学烟雾等 生态环境 6. :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 : 生态系统 (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 10.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 、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 - 、: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 、易感人群: 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 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 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 、高危人群 / :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 POPS 、的定义及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 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 4 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 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