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30)少阴篇讲记(八)附子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30)少阴篇讲记(八)附子汤 水气转不上来的背冷接下来,看附子汤:【桂11-24/宋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附子汤方】
jt(30) 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八)附子汤 11-24 水气转不上来的背冷接下来,看附子汤:【桂/ 304 宋】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 之,附子汤主之。【附子汤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 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它说「少阴病得 之一二日」,这也是才刚开始哦。前面说过的朱鸟汤或是麻 黄甘草附子汤,都比较是拖了一点时间之后,附子汤证,是 在朱鸟汤证出来之前。这个人因为肾阳不足,所以他的水气 (背后的阳气)转不上来,所以它的「第一主证」是背发冷, 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整个背部好冷」,那通常就是附子 汤证。得之一二日,口中和,特别强调是「口中和」,嘴巴 还没有渴。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伤寒论》有另外一条 ── 我这个「因为」也是乱掰的啦,说不定张仲景也没这样 ── 想《伤寒论》有别条也是会背发冷。《伤寒论》有三条 讲到背冷,「背冷如巴掌大」是痰饮,中国人爱用苓桂朮甘、 日本人爱用小半夏汤;「背微恶寒」是白虎加人参汤;那整 个背特别怕冷发冷,是附子汤,这三个要分开。白虎加人参 汤证就一定不是口中和,口中通常是非常的渴的,以「口中 和」作为鉴别点就分得出来了。那么这种情况,张仲景说「先 灸」,至于灸什么穴道啊?讲义上我是挑《医宗金鉴》说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