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 .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 难理解的词句。 2 .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2 教学过程(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 .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 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 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 33245 为《战国策》。全书共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①②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描写人 ③ 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 动的寓言故事。 三、背景简介 227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228(222)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 “” 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 232“” 元前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 “”“” 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 226222 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年破燕,公元前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 .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