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3《铸剑》教学设计 长春版

《铸剑》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

《铸剑》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 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积累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教学难点 【】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 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一、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创作的小说《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 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本文最初发表于 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 “铸剑”。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 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 教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先后创作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 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 3.题解 《铸剑》这篇小说是鲁迅写于1926年,当时国内一片黑暗,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 义,杀害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作者目睹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和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屠杀“革命党人” “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 生,这一幕幕的惨案压得鲁迅喘不过气来,激发了他反抗、复仇的怒火。于是他想用文学“振奋起人们的 反抗力”,《铸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 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 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 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 遇。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腾讯文库九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