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蓝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活动重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活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2 课时【活动流程】导学自习(一)教师寄语:

【活动重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活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流程】 导学自习 (一)教师寄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活动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作者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活动自然科学。 (二)走进作者 丁肇中,1936年出生,华裔美国人,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 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个人语录: 1.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2.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3.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 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4.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 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 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 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 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 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聚焦课时目标1、2、3 1.给下列划线的汉字注音:持之以恒丁肇中彷徨朱熹 2.解释词语。格物致知荣幸清谈不知所措袖手旁观彷 徨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用填写表格的方法梳理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研习展评(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 一、课堂探究1.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本文采用那些论证方法?各举一例。

腾讯文库四川省泸州市蓝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