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

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申精【摘要】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实行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变迁阶段,即乡官制时期、转折时期和职役制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模式

[ 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申精 【摘要】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实行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制度。 乡村治理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变迁阶段,即乡官制时期、转折时期和职役制时 期,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封建专制的强化,传统的乡村治理受到的 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自治色彩逐步减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 被清末地方自治所取代。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里制度;保甲制;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崇尚大一统, “” 自古即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中央集权 的封建皇权专制体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与之相适应的是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 等为主要类型的乡村治理制度。乡里制度萌生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滥觞于井田 [1] 制,至清末依然实行之。保甲制度自宋代王安石变法后断断续续实行,直至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才结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 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制度规定和具体实践,乡 村治理组织称谓多变、功能各异,其自治色彩也各有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随着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强化,传统的乡村治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 和控制,其自治色彩逐步减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 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回顾和总结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历史和特点, 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体制改革将不无裨益。 一、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第一阶段:乡官制模式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典型形态是乡里制度,乡官制是乡里制度早期的具体形态与 595 模式,这一时期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年)。 “”“”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商周二代已出现里正、族尹等官名, 《周礼》一书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这一时期的乡里 “”[2]“”“” 制度,在区划上为六乡六遂。乡设于国即西周国都地区,遂设于野 “ 即国都以外的地区。据《周礼》记载,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 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贝周; ”“ 五州为乡,使之相宾,野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

腾讯文库古代乡村治理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